《家在古城》:记录时代浪潮中的古城之变
时间:2023-05-09  浏览次数:663

  作家范小青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记录了江苏苏州古城的整体变迁以及古城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之变。全书分为“家在古城”“前世今生”“姑苏画卷”3部分,分别从历史建筑的今昔之变、名人故居的保护修缮、以“平江路”为代表的街区整改等方面对苏州古城展开述说。作品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经纬交织,呈现出苏州古城的地理、文化、历史全景,描绘出一幅鲜活生动的古城图画。

  作为范小青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可以说是作家由“经验性写作”向“知识性写作”转变与探索的结晶,彰显出创作者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相较于她此前的系列“苏味小说”,《家在古城》无疑更为真诚和质朴地呈现出作家对苏州风情、人情、世情游刃有余的细腻把握。与小说在想象中虚构世界不同,《家在古城》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将人物访谈录、政府文件、新闻消息、报纸文章和网友对话等各类资料在书中详细引述,使得作品内容扎实饱满,留存下一份苏州历史变迁和文化延传的宝贵记录。

  阔别旧居54载后重游故地,范小青从同德里出发,到状元府和状元博物馆,再到有“姑苏第一街”美誉的观前街,在与当地政府官员、民间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寻常百姓的接触中,积累了大量古城修复和城市改造的一手资料,边走边写,以质朴无华的文字留存下人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缩影。

  《家在古城》中,作家细致描绘了苏州古城修复和城市改造的艰辛和困难,其中交织的种种矛盾和关涉的多方利益曾让修复改造工程难以推进。作家在书中让不同人物发声,从“众声喧哗”中,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古城修复改造之难。比如老宅修缮,就存在翻修难度大、产权不清、搬迁居民赔偿纠纷等诸多问题。作家还花费大量笔墨描写苏州古城的“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矛盾多的“厕所革命”,最终经过负责部门的多方协调、反复完善方案、细致执行实施,在3年内完成。

  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为何如今依然熠熠生辉?苏州古城保护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整体保护古城的格局和风貌,而不是散点式地只保护名人故居或是修复古典园林。此外,在修缮过程中还尽量做到不破坏其他建筑,比如书中提及的双塔影园的整个修缮过程就没有破坏大院任何一处。从《家在古城》中,读者看到的是苏州代表性街区小巷的时代变迁,感受到的是当地对每一条小街小巷和历史文脉的重视和呵护。恰恰是这种整体性保护模式使苏州古城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下来,实现公益性、经营性、居住性等多维度“活态”利用。

  总的来说,范小青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记录着时代浪潮中的苏州古城之变,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守望现代化进程中的故土家园,留下了关于古城人情故事的“诗与思”。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上一篇:中国科学家揭示太阳爆发的重构过程   下一篇:山水间的“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