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成维基百科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
时间:2023-02-23  浏览次数:663

  1982年,一封来自中国大陆的信几经辗转,被刊登在台湾的报纸上。这封信的内容一经公开,立即引起了台湾民众的哗然。原来这是廖承志先生写给蒋经国的一封信。在信中,廖承志对台湾当局民众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极力呼吁台湾领导人顺应时势,一起为台湾回归努力。

  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收到了这封信之后,并没有发表意见,转手就将这封信的内容转告给远在美国的宋美龄。宋美龄在看完信之后则是表现得十分冷淡,回信中的8个字更是令人心寒。那么宋美龄究竟写了什么?为什么会令所有人都感到心寒呢?

  1948年,在解放军猛烈地攻势下,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预见到这场战争的败局,一早就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转移到了国外。他也在解放军渡江之后,带领自己的嫡系部队退到了台湾。

  身处台湾的蒋介石一直招兵买马,想要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但他并没有等到这一天。1975年清明节,蒋介石因病去世,他在临终之际,曾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安葬在浙江老家,所以他的遗体一直以浮厝的方式存放在桃源县大溪镇。随后他的儿子蒋经国接过国民党的大权,成为新一代执政者。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一直在为台湾的回归不断地努力着。上世纪70年代,中央逐渐调整了对台湾的政策方针,将武力解放台湾改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极力倡导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

  1979年,元旦的时候,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在这份声明中,中央呼吁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希望双方能够尽快通过商谈的方式,结束隔海对峙的这一情况。同时,党内的领导人也积极呼吁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参观或者探望。随后在邓小平的推荐下,廖承志成为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协助邓颖超处理台湾问题。

  在成为中央对台问题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不久之后,廖承志就提出,可以将蒋介石在浙江老家的故居修缮一下,以显示大陆的诚意。蒋经国是一个孝顺的人,如果知道这件事,说不定会转变对大陆的态度。

  这个提议如果由别人提出来可能没什么,但是廖承志亲自提出来让众人都十分震惊,因为在外界眼中,蒋介石是杀害廖承志父亲廖仲恺的凶手,没想到廖承志能如此不计前嫌,深明大义。后来,中央专门拨款30万,将蒋家的故居和祖坟全部修缮一新。

  1981年,沉诚在蒋经国的授意下,前往大陆探风。中央立即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进行了热情的接见。在中央的安排下,沉诚受邀前往蒋介石的故居参观,当他看到被修缮一新的蒋介石故居时,心中大为震撼,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带回台湾。后来蒋经国也在报道中看到了这则消息,连连感慨道:“共产党做了一件好事啊,这笔钱应该是由我出的。”

  随后在中央和沉诚谈话的过程中,曾多次提到台湾回归的问题,沉诚作为蒋经国的好友,深知蒋经国的想法,于是委婉表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此事需要从长计议。

  1982年,中共中央对台问题领导小组的组长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悼念其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透露出一种浓浓的“温情”的气息。她认为此刻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她立即召开会议对这件事进行研究,最终决定由副组长廖承志以私人的身份给蒋经国写一封信。

  中央之所以选定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也是考虑到两人的关系。因为蒋介石和廖仲恺曾经是故交,所以蒋家和廖家的渊源颇深,因此廖承志是共产党中少数能与蒋介石称兄道弟的人。

  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去世之后,蒋介石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对此感到失望透顶,便辞去自己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所有职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在父亲离世之后,继承了父亲革命精神的廖承志,则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开始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四处奔走,有几次都险些丧命。廖承志和蒋经国这两个旧交好友就此分道扬镳。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就一直致力于在做侨务工作。

  除此之外,廖承志还是蒋经国的同窗,当时蒋经国在苏联留学的时候,恰逢邓小平也在苏联。当时蒋经国心中十分认同共产党的革命理念,所以在留学的时候,和身为共产党员的邓小平等人走得近一些。这些都成为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的契机。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担心廖承志因为和蒋介石家的世仇,拒绝这件事情。但是廖承志心中都是家国大义,他义不容辞地将这件事揽了下来。在中央的指示下,他当即开始拟写寄给蒋经国的信。当时大陆都已经开始推行白话了,但是为了使台湾人民读起来感到亲切,他特意使用台湾一直沿用的文言文,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更是在邓颖超的指导下,写出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样感人肺腑的话。

  在这封信写完之后,中央拟定好这封信发布的日期,但此时他们又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将这封信在台湾公开呢?

  要知道,在1982年的时候,台湾当局对于报纸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严禁任何关于大陆的消息进入台湾,更别提在台湾的报纸上刊登这样一封公开信。

  为了这件事,中央很快就找到了香港新华分社的记者杨奇。在1981年的时候,杨奇就曾经在中央的指示下,将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问题的谈话稿,通过自己的手段,分发给了当时参与香港新华分社国庆招待会的2000多名人员。而这次的重任同样交到了他手上。

  中央政治局在通过了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之后,对杨奇说道:“杨奇,给蒋经国的信,中央已经批批准。你们回去都想想办法,让它能够在台湾被看到。”

  这比之前的任务要难上许多,杨奇为此头疼不已。虽然香港的报纸可以经由海关送到台湾,但是海关对于报纸内容都是有严格的审查的。像《文汇报》、《大公报》这些是绝对没有办法进入台湾的,即使是对一些政治立场中立的报纸例如《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如果发现问题,也是要直接扣押的。

  对于他们,杨奇丝毫不避讳地直言道:“明天有一个重要文件要发表,这个文件肯定是大家都关注的。你们看看有事没有什么办法在你们的报纸上全文刊登出来,以便引起各方的重视。”

  当杨奇的朋友们得知这个重要文件就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之后,他们都心领神会这个文件希望刊登在什么地方。因为他们此前都见过廖承志,对于廖家两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的事迹也是钦佩不已,因此他们也觉得以廖承志和蒋经国的交情,给蒋经国写一封信,呼吁祖国的统一是最合适不过的。

  他们向杨奇保证道:“杨先生,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全文刊登。至于用什么办法,等到晚上我们看了稿子之后再处理。”

  第二天,《星岛日报》和《华侨日报》就各显神通,用不同的方式顺利通过了台湾的检查。最终,在1982年7月25日,两岸的同胞一同读到了这则消息。信中传达出来的深情厚谊令全国人民都感动不已,也在台湾当地引起一片哗然。

  据当时知情的人说,蒋经国在收到这封信之后,在办公室中沉默了很久,他是第一次直面中央发来的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虽然是以自己的故交好友廖承志私信的方式。

  他对这件事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但因为台湾的三不政策,他无法亲自向大陆回信。随后,他以需要向宋美龄询问意见的缘由,将这封信送到了远在美国的宋美龄手中,请她以长辈的名义向廖承志回信。

  1982年8月17日那一天,宋美龄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她明确阐述了自己对于台湾问题的主张: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多年来,宋美龄陷入国民党失败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她曾多次前往美国,寻求美国的支援,想要帮助自己的丈夫蒋介石东山再起。因此在回信中她恶意满满,并借机攻击祖国大陆。

  她在文章中写下的“敝帚自珍,幡然来归”,更是将其心中不切实际的幻想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看到宋美龄回信的人,心中无一不是感到一阵心寒,她轻描淡写的几句攻击,就妄图将大陆为了祖国统一所做出的的努力消抹干净。

  但是正如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代表的是中国大陆的立场一样,宋美龄同样是站在自己的的政治立场对这件事发表看法的。因此即便她对中国大陆恶语相向,也没有影响到蒋经国对于台湾与大陆问题的考虑。

  此时蒋经国深刻意识到“时代在变化,潮流也在变化”,最终他决定顺应时势,派遣密使前往北京商议台湾问题。不幸的是,1983年,廖承志因为生病去世,临终前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台湾的问题,最终他也没能看到自己一直为之努力的台湾回归。

  廖承志去世后的两年,蒋经国也已经是满身病痛,他意识到,必须要趁自己还能动,尽快解决台湾和大陆的问题。到1986年的时候,沉诚就已经在蒋经国的授意下三次前往北京,暗中传达台湾方面的意见。

  尤其是最后一次,沉诚得到蒋经国要加速推进与北京方面沟通的通知,因此在他到达北京之后,当即和邓小平、杨尚昆等人展开积极讨论。

  会议结束之后,沉诚将杨尚昆亲手写的一封信带回台北交给了蒋经国,蒋经国拖着病重的身体,仔细研读过杨尚昆的亲笔信之后,他对沉诚说道:“我觉得中共对这件事是有诚意的,这次谈判也是可行的。”

  1987年的下半年,蒋经国亲自设立了大陆问题的领导小组,并且解除了限制两岸人民几十年的戒严令。得知这一消息的两岸同胞都十分开心。不少当时跟随蒋介石一同前往台湾的国民党老兵,都立即返回大陆探望自己的亲人。

  蒋经国也在积极地组织前往北京谈判的小组,眼看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就要达成,1988年,蒋经国在台北突然病逝,双方的计划也因为无法实施,就此终止。

  蒋经国去世之后,身为其好友的邓小平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惋惜:如果经国不死,第三次国共合作指日可待啊!




上一篇:需要浪漫3插曲发生了什么?   下一篇:关于热血高校主题曲名字可以这样理解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