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OWER文化艺术中心:为深圳勾勒人文艺术生态新场景
时间:2022-09-23  浏览次数:663

  从“绿色发展”被首次写入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鲜明底色。在2021年12月,深圳发布了《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强调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打造“绿色繁荣、城美人和”的美丽深圳。

  在时代背景之下,华侨城于2022年推出O·POWER文化艺术中心(以下简称“O·POWER”),融合人居生态与产业生态经验,通过景观改造、互动体验等元素推动工业遗址老电厂的改造更新,打造“艺文生活聚能场”,成为激发公共社区活力的“新能源”,为深圳勾勒出人文艺术生态新场景。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始终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不遗余力,积极投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全社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定位于“优质生活创想家”的华侨城集团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坚持对自然与生态的保护与尊重的建设思路,倡导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探索不同形态的生态实践及产业。

  作为2022年推出的全新项目,O·POWER文化艺术中心从电厂的工业遗址出发,蜕变为一个集舞台艺术、休闲商业、社区游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园区,以文化艺术综合体的新面貌,在今夏与公众再次“相逢”。

  曾为华侨城片区服务了17年的华中发电厂,最初是为了保障华侨城景区、社区用电而建设,年发电占华侨城电网总用电的70%。随着周边住宅的开发及居民入住,使用重油发电的电厂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已经不适宜继续运转。2006年发电厂全部机组停止发电生产,这个华侨城的“动力之源”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蓝绿本底,绿环萦绕,如何令沉寂已久的电厂焕发新生,成为O·POWER项目开发思考的重心。

  从保留到更新,华侨城发挥成熟旧改经验,循环利用老电厂遗址上的建筑空间,将三个曾经储存重油的油罐改造成为多义空间,承担花园、剧场、游乐等功能属性。与此同时,面对历史的叠加,油罐作为见证者,以崭新的面目重新诠释“光”与“热”的时代意义,再塑城市文化地景。在改造过程中,不仅尽可能保留了建筑实体结构和细微痕迹,部分混凝土结构经过加固后也再利用;另一方面,新材料的运用也以插入、包裹的方式加以融合,模糊新与旧的绝对界限。从重塑空间功能到新旧材料混用,让建筑成为一个连续生长的有机整体。

  除了让建筑空间焕发生机,O·POWER倡导链接城市中的自然生态,采用景观先行介入的策略。项目从场地要素和特征出发分为南北两区,根据不同尺度的空间群体,从工业生产的巨型尺度转换成日常的生活尺度,创造生动的“微观城市结构”。一系列立足于人居生态平衡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让园区形成优质的公共空间。移栽的景观绿植,让自然元素渗透进园区的规划当中,可持续的生态循环革新了电厂的工业机理,重塑人居绿色景观。

  回归居民的生态需求,打造绿色生活方式,重回公众视野的O·POWER文化艺术中心,将以社区互动游乐为主要业态方式,积极引进跨界商业,打造一个能够同时满足亲子游乐、社交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艺文聚能场。紧贴侨香路,比邻天鹅湖,共享欢乐时光商区,临近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无论是在交通区位抑或社群受众上都拥有突出的优势。更新改造后的电厂,同样希望聚“能”发光,点亮生活无限畅想。O·POWER希望结合文旅新业态,面向社区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同时保持场地与外界商业、创意园之间的联系,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共享。

  推窗见绿、开门见园,是每一个都市人的居住梦想。O·POWER的实践创新,在于从对当地居民生态需求最基本的理解出发,对空置的工业遗址进行改造更新,成为贴近城市日常的生态基础设施。从1898年的“田园城市”理论开始,在城市实践人类发展与自然共生的思潮一直影响至今,城市中的自然绿地不仅可以通过各类要素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等,同时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达到人居平衡。

  在生态体验方面,在新的运营理念指导下,O·POWER文化艺术中心立足“服务人、服务城”的定位,从人文关怀及艺术创意视角出发,积极开发多种商娱互动体验,打造人与自然、人与空间跨界共生的“无界生态”,整合城市空间资源,为场所赋予新的能量。在后工业时代中,人类生活结构出现了休闲化与学习化的改变,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及生活方式。更新后的O·POWER,既有剧场艺术空间可供艺文爱好者探访,也为居民提供了开放、自在的游憩场所,让居民在日常即可体验“诗与远方”。从物质的“厂”,到精神的“场”,“点亮生活每一幕”始终是这里不变的精神注解。

  赋能生态,创造未来,O·POWER文化艺术中心的创新,归根到底是将“人”视为城市的重要参与者,探索人居平衡的新型城市生态关系的实践。延续十余年的建筑脉络,构筑社区立体景观系统,融入创意文化主题,这些实践并不是割裂进行,而是相互碰撞交融,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O·POWER的出现,实现了工业遗址、公园形态、商业空间三者的有机融合,成为多元、开放的城市灵感空间,打开未来绿色城市生活的想象。延续华侨城“优质生活创想家”的理念,O·POWER文化艺术中心将以更具活力的姿态,与艺文爱好者、品质生活家、社区居民一起,探索城市生活的崭新可能。

  数十年来,华侨城总部城区不断经历生长与蜕变,发展出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态。无论是自然生态、人居生态还是产业生态,在华侨城“生态环保大于天”的理念实践中,都呈现蓬勃的生机,以及有机和谐的人文底色。以人为本,蓝绿相融,华侨城以实际行动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推进达成“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山海连城,以人为本,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深圳已经建成各类公园1206个,被称为“千园之城”, 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同年,深圳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也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自建城始,华侨城秉持“在花园中建城市”的开发理念,在总部城区建设中坚定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留原生丘陵坡地、海岸湿地、山塘小溪和荔枝树林等自然资源,基于所处地理条件,衍生出丰富的产业发展脉络。在数十年的建设中,华侨城区域内拥有70%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平方米,已在城市中构建出一个“绿色森林”。

  从一片滩涂到国家湿地公园,让这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城央湿地成为超1300种动植物的庇护所,都市中的“绿翡翠”——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是华侨城保障自然生态绿色转型的有力见证者。自2007年接受委托至2012修复完成正式开园,华侨城开创了“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不仅构筑起湿地内动植物与深圳湾的生命通道,重现湿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结合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理念,建立自然学校,打造公益平台,成为城央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典范。

  建成于2000年,最初依托于社区存在的生态广场,则逐渐成为华侨城人居共融的生态模范。广场位于华侨城总部城区中心,与燕晗山郊野公园相连,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均依原始地形而建,夏季凤凰花开,火红一片的生态广场成为极具侨城特色的风景线,同时也是华侨城的灵魂“绿肺”。一端与居住区接驳,一端与城市公园相连,生态广场实际上扮演着社区中心的角色,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充满活力、生态的公共区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紧邻生态广场的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则以建筑改造推动城市更新,以产业转型带动区域发展,改变城市生活人居视野,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探索经验。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华侨城秉承保留建筑肌理、尊重历史遗迹的改造理念,让20世纪80年代的“三来一补”旧厂房重获新生,同时积极引进各类型文化创意机构,吸引设计师、艺术家、创意人群体入驻,形成以创意设计、当代艺术、先锋音乐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生态。16年间持续汇聚创意之力,让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成为深圳艺术文化创意高地,并于2021年被评为首批“深圳特色文化街区”。

  无论是湿地公园保护、人居生态共融,还是都市建筑更新,艺文创意聚合,不同形态及产业的探索都为华侨城继续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崭新思路。多年以来,华侨城始终坚持“依托自然,以人为本”的生态宜居理念,从“在花园中建城市”到“在生态中见生活”,不同的生态探索塑造,都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开始入场了_申购_位置_工具   下一篇:点击网络(832571):全资子公司签订《网络推广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