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域内惊奇发现百年黄河古大堤
时间:2023-05-12  浏览次数:663

  近日,为做好黄河文化大文章,为建设好滨州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提供古代地理资源,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考察组历经几日的探寻,清楚的把101年前黄河最后一次在市区改道的历史痕迹理清。我们发现:从东海北石家、到屈家、天王堂、一分厂、马坊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古老河堤,直通南海和西海,这个古老河堤原来有3-5米的高度,现在还有一些痕迹,能保留下来十分难得。

  滨城区市东街道屈家村北,有一处水塘,现在处于干涸状态,是古黄河、大清河故道遗址,旁边还生长着约有100余年的古树,村南边还保留有200米左右的堤坝,看裸露在外面的枣树根茎,也有许多年头了,由于城市建设,堤坝的土大多被人们使用了,断断续续还能发现其痕迹。我们建议尽快作为文物保护遗址保留下来,启示和教育后来的人们。

  据史书记载,远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85年以前)就有修筑堤防的历史,战国以后则作为抵御洪水的工具,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每次大改道后,都会沿着新河道修筑堤坝,防范洪水、防止河水外溢。东海北石家再往东到利津,有几个村庄名字叫大口子、小口子、流口等。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是黄河决口冲破堤坝而成的,从大口子再往东河堤的情况就很少有人知晓了。村里的耄耋老人回忆说,原来这里有好几处堤坝的痕迹,现在大都没有了,原来烧砖取土,农村建房子,都是用堤坝的土。小时候在这里玩,还有“海眼”呢,据说,有一妇人在河水边洗电子称,称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似有一股力量在托着。“海眼”就是在土地里有一汪水往外冒,好似泉眼一样,或者是有冲击力的水柱,老一辈的人说叫“海眼”, 根据我们推测,可能是具有“三隐三现”神秘之称的济水故道吧。

  受济阳的凹陷带和泰山的影响,济水与黄河在鲁北自然相遇,共同演绎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大剧,泰山黄河拔地而通天,成为中华民族豪迈大器的文化图腾。滨州之域,远古流淌着四渎之一的济水,中古流淌着黄河、徒骇河等,明清之际主要是大清河,清末1855年以后黄河回归故道,从小开河到龙王崖黄河改道南滚50多里,淹没了齐东县、蒲台县两座千年古城,使百姓蒙受许多苦难,也造就了现在滨州的水文关系。原来的黄河是自由流淌的,水大的时候,河道会变得很宽,水小的时候也能变得很窄,东西南北宛如一条巨龙,游走在中国大地上。

  据清《蒲台县志》载:“邑境汉武帝间置湿沃县;新莽时改延亭县,后复名;隋改蒲台县。”蒲台县的前身为汉武帝时期的湿沃县,距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金复置后,在大清河南岸(济水古道)新建蒲台县城,河北岸的蒲台镇遂称蒲北镇,简称“北镇”,也就是现在的滨州主城区。

  实地考察归来,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象润先生又找出清光绪三十三年山东测绘局制的滨州古地图,得到进一步佐证,并清晰地标示出东北西南走向。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滨州”因地制宜的建设在大清河遗址和济水故道上,所以才有了“四环五海生态滨州”七十二湖、一百零八园的时代大美!在滨州市区内发现黄河古大堤遗址、大清河遗址和济水故道,对于我们落实黄河文化新战略,做好黄河文化的大文章,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都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我们围绕滨州市委“在知爱建”主题实践活动,携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美滨州篇章吧。




上一篇:中加关系陷入困境加方应正视错误行径、促进两国交流与合作   下一篇:曝周冬雨片酬过亿具体详情起底周冬雨片酬过亿是真的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