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志人志在志中——访云南方志修志人陶学宪
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663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写的一副名联,说的是做学问如果不坐长时间的冷板凳,不认真钻研,文章是写不好的。编写地方志亦是如此,需要调查、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还要对其进行鉴别核实、整理等工作,才能提供使用,个中酸甜苦辣,只有做此工作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陶学宪,曾任云南省志编辑室主任、《云南省志》分纂、云南省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1984年他到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后,从事《云南省志》的编纂和理论研究工作。他在第一轮新编省志编纂中,承担了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出版、文物、纺织工业、金融、测绘、交通、林业、医药等10余个分志的分纂和责任编辑工作。所承担分纂、责编的志书只有《金融志》《交通志》未送选评,其余全部获奖。其中有1部获全国优秀志书一等奖、3部获云南省优秀志书特等奖。

  2003年云南开始第二轮修志。陶学宪虽退休,却一直承担着修志工作。今年78岁的他,从事修志37个年头,甘坐冷板凳、默默奉献、笔耕不辍,从一个没有修志经验的外行人成长为地方志专家,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云南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他认为“志书志人,志在志中”。

  云南编修地方志的传统源远流长、从未断代,据初步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共编修过通志、府州县志450余种。1981年至今,云南与全国一道启动了两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形成省、市、县三级志书440部,记载了从历史肇始到2005年间的云南历史。

  陶学宪:方是地方,志是记载,地方志就是记载一定区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自然、社会、历史情况的资料载体,有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中华民族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地方志,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代赓续不断。比较早的一部方志是《山海经》,书中虽然记载了大量神话故事,也记载了很多地理、风土人情的内容。方志最早起源于图经,图是地图,经是文字说明,图经就是文字加说明,记载一个地方的山川河流、民俗风物等情况。图经是地方志最早的一种雏形,还不成熟。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地方志走向了成熟期。

  秦汉以前记录云南地方情况的一些史书,简单单一,只是地方志的雏形,还不能算是地方志书。从晋代开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其中的《南中志》部分,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云南情况,可算是云南最早的省志。到了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又进一步,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则更加完善。明清以来,云南官修、私修方志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民国时期,云南修成了当时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资料最翔实的鸿篇巨著《新纂云南通志》,编修《新纂云南通志》的原班人员又编修了《新纂云南通志》的续编——《续云南通志长编》。

  地方志是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云南虽地处西南边疆,但就修志而言,却不比其他省落后,这不仅给云南人民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历史文献,还将对振兴云南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教训,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很多人不知道新编省志从一开始编修就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因为没有先例,更没有经验。再加上民国时期参加编撰《新纂云南通志》《续云南通志长编》的都是当时云南知识界的泰斗、精英,如周钟岳、陈一得、方国瑜等先生,他们德高望重,有学识、有影响,因此陶学宪等编修人员感到压力很大,可一旦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就不能打退堂鼓。

  陶学宪:修云南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是1981年开始宣传启动的,直到1984年还一直处于组织发动阶段。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个人做过。不懂就在干中学,只有下苦工、花力气,才能担当起这个历史的重任。为了学习和了解云南历史上地方志的编纂情况和编修方法,由我负责从省图书馆把民国时期未编修完稿的《续云南通志长编》资料复印回来进行整理,一是作为新编云南省志的资料参考,二是通过整理来学习编写地方志的方法和经验。

  当时,我们省志办公室的十来个人就是这样起步学习编写方志的,但在1985年,各厅局负责的省志各分志的编写也陆续开始起步,他们对如何编写心中无数。鉴于此,我们举办大规模的培训班,讲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和使用,大事记的编写,如何拟订志书的篇目,如何审稿,如何进行总纂等等涉及志书编写过程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到1986年,新编云南省志的工作才全面启动,众手成书。

  1993年以后,各分志的稿子陆续交到省志办公室后,又由具体承担分纂工作的同志按照省志的总体设想从政治、思想、体例、史实、语言文字上进行总的修改、核实、润色和加工,这实际上是一次彻底的综合加工和再创作工作。分纂工作完成后,又由分管的副总纂进行审查验收,如不合格则重新进行修改,直至合格,才交出版社。出版社又请责任编辑根据出版物的要求对该书重新进行审读、修改、加工并负责版面设计、字号标注、装帧、校对直至印刷出书。就这样到了2003年,付出了二十余年的心血和努力,我们才修出第一轮云南的新方志。第一轮修志的艰苦探索,为第二轮修志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方法。

  2019年年底,《穿越云南三千年—云小志漫游记》历史名人系列动漫片启动创作,目前,第一季10集的动漫已在各大电视台和全网播出。未来,还将持续制作三千年来影响云南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动漫片。

  同样是在2019年,《美哉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点击播放量突破1亿次。2020年7月,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哉云南》迭代升级为《美丽云南》(第二季),计划摄制全省129个县(市、区)的150余集微视频。

  2020年8月,“一部手机读云南”(一期)项目正式启动建设,目前,“一部手机读云南”平台已完成“云南方志大数据中心”基本框架建设,集中存储、分类展示的目标已经实现,面向大众的公众服务平台网站、数字方志馆、手机APP正式上线运行。未来,还将持续建设和完善“一部手机读云南”平台,力争到2023年把云南方志大数据中心建成立足云南、覆盖周边、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家方志大数据中心西南中心。

  陶学宪:制作动漫、拍摄省情系列微视频形式新颖活泼,大家都喜欢看,比较易于大众接受,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扩大了云南方志文化的普及面,对志书使用功能的无限扩大是一件大好事,也是利用现代科技、现代传播方式的有益探索。使“埋在史书”和“养在深闺”中的方志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三大功能,这可以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修志、用志。

  不论是修志成书,还是制作动漫、拍摄省情系列微视频,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修志的质量,在确保志书的内容准确、质量有保证的基础上,用比较好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内容,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志书志人,志在志中”。




上一篇:关于“志”与“智”的思辨   下一篇:iPhone的“i”到底是什么意思?为啥苹果很多产品都以“i”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