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2去安源邮票与背后的油画创作故事
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663

  大家好,我是艮岳轩,从小爱收藏。明天就是十二月二十六日,一个国人无法忘怀的日子,为了缅怀伟人,艮岳轩决定聊一聊跟伟人青年时期有关的一枚经典邮票。

  在集邮收藏领域,有一枚特殊的邮票——文12《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它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备受瞩目,它曾一度被明令“禁止加盖邮戳”,后又改为“不许加盖在头像上”。这枚邮票是以着名画家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为蓝本设计创作的,从发行之日到现在,仍然是诸多粉丝追逐的对象。那么,这枚邮票究竟有何等魅力?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呢?本期,艮岳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这枚文12《毛主席去安源(油画)》邮票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各位看官,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右上角“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枚)文12《毛主席去安源(油画)》邮票(以下简称“去安源”邮票),该邮票单枚成套,面值8分,由孙传哲、万维生、李大玮三位邮票大师强强联合,共同倾力设计而成,发行总量5000万枚。

  去安源邮票以文革期间风靡全国的刘春华先生的着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为图案设计,由于该枚邮票采用了大票幅的40×60mm规格,比例也比较符合油画常见比例,因此,它较好地反映了油画的原貌,深受人们喜爱。

  很多年轻人看到这枚邮票不清楚后面的历史背景,艮岳轩曾遇到过很多集邮的朋友问我毛主席当年为什么要去安源?去安源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时至今日这枚邮票人气居高不下,妇孺皆知?今天艮岳轩就先简单讲讲毛主席当年去安源的历史背景,方便更多人去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

  位于江西萍乡市的安源,原本是一座偏僻小镇,但那里有一座大型煤矿,1898年起,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听由德国人和日本人在那里开采。它拥有大批的煤矿工人,因此成了姗姗来迟的中国工业革命的最早落脚点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毛主席回到湖南,于1921年10月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随后又建立了湘区(包括江西安源)委员会,毛主席担任书记,并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并于1921年到安源调查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启发工人的觉悟,播下了革命种子。

  此时的安源路矿(株萍铁路和安源煤矿的合称)是德、日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官僚买办企业,有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近两万人,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毛主席经过考察认为,在安源路矿工人中,蕴藏着无限的革命潜力,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应立即开展工作。

  由于中共“一大”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毛主席任湖南分部主任。他领导的中共湖南支部,遵照中央精神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领导工人运动方面。因此,劳工运动是当时中共的重点所在,安源是毛主席的第一个战场。

  1921年12月,毛主席首次到安源路矿考察,这也就是刘春华以此为背景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由来。

  这枚(套)邮票画面选用的是油画家刘春华的原画“毛主席去安源”,画面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以毛主席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1921年)并举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为表现题材的油画。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这幅油画,该画“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那可是拥有和“八大样板戏”平起平坐的同等地位。

  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创造了中外美术史上的神线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江西省萍乡市有关部门决定依照该画原作中毛主席的形象,塑造一尊毛主席青铜雕塑像,安放在萍乡市安源煤矿新建的广场上。

  大家现在都知道《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作者是着名画家刘春华,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幅油画的背后的创作过程其实充满曲折、徘徊和质疑,甚至还有诗(《沁园春·长沙》)和远方(安源煤矿)。

  《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是江西省安源煤矿筹办“毛主席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中的一幅画。该幅画的创作任务,其实说起来纯属一种偶然事件促成,是交给当时尚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刘春华(后来的着名画家),参与执笔创作而成的,整个创作过程堪称史诗级艰难,折射出特殊大动荡背景人们内心的信仰和意识形态。

  在“文革”初期的1967年6月,首都北京要筹办一场主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展览,当时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的大学生刘春华被学校选派参加展览的筹备工作。他承担的具体任务是,画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当时23岁的刘春华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于这年7月初亲自来到了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体验生活。

  在安源,刘春华了解毛主席多次到安源的具体情况,寻访了大量当年参加过由毛主席、李立三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老工人,又在一些老工人的带领下寻访了毛主席当年在安源生活、工作过的各个地点,听老工人们讲述了主席当年的一些事迹。从而加深了他对毛主席在安源革命实践的认识,并使他逐渐有了创作思路和灵感。

  刘春华深知,创作《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最重要的是表现毛主席青年时代的精神形象和崇高的革命思想。他后来回忆说:

  不过,刘春华认为毛主席穿一身长衫配一双草鞋好像有点不合适,于是决定将草鞋改为布鞋,伞背着在背上似乎也不太合适,于是决定把伞换到手中拿着。最后便是神韵,也就是精神面貌,画作要展现毛主席怎样一种精神面貌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春华可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终在词作《沁园春·长沙》中找到了感觉。这首词写于1925年,而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在1921年秋天,两者时间接近,那时候主席还很年轻,因此刘春华认为“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正是他当时的精神面貌。

  终于,他利用油画表现力丰富的特长和中国传统绘画细致的优点,大胆尝试,经过反复绘制,创作出《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一位青年身穿青布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油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走来,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而他气宇轩昂,心中似乎藏着雄兵百万。

  毛主席远远地朝我们走来,他的神色镇定自若,给我们以希望;他高昂的头微微侧转,表达他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敢斗争的革命精神;左手握紧拳头,表达他的革命意志无比坚定,不怕牺牲,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去解救中国;右手握着旧油纸伞走在崎岖坎坷的山野小路上,显示他甘愿为革命长途跋涉、风雨兼程、迈着坚定的步伐;秋风吹起他的长发,吹动他的长衫,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身后翻滚的云彩,揭示他在斗争最为尖锐的阶段抵达安源,和他整个人镇定自若、无比坚定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他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1967年10月1日该画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首度展出。次年5月《人民画报》以“毛主席去安源”为名、用彩色夹页首次发表了该画。

  1968年7月1日经当时江青批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再次以彩色单页形式隆重、热烈、公开发表。署名为“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

  其后该画被收入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本作插图,并被仿制成上百种毛主席纪念像章、石膏工艺品等,广为传播。上世纪60年代,杭州东方红丝织厂曾以此画为蓝本出品了巨幅织锦(2.2 x 1.5m),气势雄伟(1992年10月13日在北京21世纪饭店拍卖,以6.3万美元成交)。

  1968年7月1日,安源煤矿兴建纪念馆陈列大楼,刘春华应邀创作了第二幅《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作品,1969年1月,刘春华将按照1:1比例创作完成的第二幅作品赠予了纪念馆,并在展厅显要位置陈列。

  2002年,为纪念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80周年,依照该画原作中毛主席的形象,塑造一尊毛主席青铜雕塑像,安放在安源煤矿新建的广场上。

  2011年,为迎接建党90周年,刘春华又完成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第三幅油画,赠予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

  油画原作者刘春华因此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荣誉,官至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经常参与外事接待等国务活动。

  刘春华,男,汉族,1944年10月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

  1967年创作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中国画《屈子求索图》、《春必将至》、《滚烫的冬季》等;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擅长人物兼及花鸟、山水。

  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深沉含蓄,笔墨洗练;作品参加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多次举办联展和个展,在国内外获得好评。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1990年出版《刘春华画集》。

  此规定一出,相当于给这枚邮票开通了无限次寄信权限。这枚邮票很开了挂一样的,因为大家发现,部分人钻了不销票的空子,多次重复使用《毛主席去安源》邮票进行邮寄信件,邮电部军管会进行了两次研究,认为:

  所以后续大家在集邮过程中,如果遇到有文12去安源的实寄封、信销票角落盖小戳,甚至没加盖始发戳的情况,千万别嫌弃或者以为是赝品,那属于正常现象,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邮电部的政策。

  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也是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煤炭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安源,曾在中国革命寻找正义、真理与光明的征程中,留下了伟人的印记。今天,14亿的中国人民正接续奋斗,在祖国雄阔的画卷里,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化作鼓舞人心的壮丽现实。




上一篇: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下一篇:美人图一部又欲又美的韩国情欲大片